在我们的日常认知里,飞机是一种安全系数极高的交通工具。然而,近日一则 “曼谷飞重庆航班前挡风玻璃破裂” 的消息,却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,激起千层浪,引发了大众对航空安全的高度关注与深深担忧。
7 月 17 日,对于乘坐从曼谷廊曼机场飞往重庆江北机场 FD552 次航班的乘客们来说,绝对是惊心动魄的一天。飞行途中,飞机遭遇剧烈颠簸,这种颠簸不同于常见的气流引起的小震动,而是剧烈到让乘客们惊恐万分。
不少乘客回忆,当时机舱内一片混乱,行李在行李架上晃动,人们的尖叫声此起彼伏,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而当飞机终于安全落地后,更惊人的一幕展现在众人眼前 —— 驾驶舱前方一块挡风玻璃破裂,不仅如此,驾驶舱前方机身还有一处凹陷,就像是被什么凶猛的力量狠狠撞击过。从网友发布的视频中,我们能清晰看到那破裂的挡风玻璃,一道道裂痕触目惊心,仿佛在诉说着刚刚经历的惊险。
据了解,这趟航班降落时遭遇到了冰雹袭击。强大的冰雹以极高的速度砸向飞机,机头被砸出大洞,坚硬的挡风玻璃也未能承受住这股冲击力,最终破裂。有乘客心有余悸地表示:“下降时有颠簸,下来看到大洞心惊胆战,感觉捡回一条命。” 好在机场方面传来消息,飞机安全降落,虽然比预计时间晚了 15 分钟,但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。
那么,飞机前挡风玻璃破裂究竟有多危险?这得从飞机风挡玻璃的结构和作用说起。飞机客舱的舷窗玻璃一般分为三层,最内侧的是保护罩,主要作用是保护另外两层玻璃不被划伤,它不直接承担受力。
而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结构更为复杂,不同机型风挡的材质有差异,一般内层无机玻璃(靠近飞行员的一层)最厚,是主要的结构承力件;中层材料为聚乙烯树脂;外层无机玻璃不承受结构力,只提供刚度、硬度,防划伤、防鸟击和外来物损伤,且外层内表面有导电膜,采用电加温防冰、除雾。可以说,风挡玻璃对于飞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在民航客机巡航时,高度可达 30000 英尺,也就是 1 万多米,这个高度上空气稀薄,气压很小,飞机座舱设计成密闭型并增压,座舱内外存在很大压力差。一旦风挡玻璃破裂,尤其是内层结构层破裂,破损的风挡会产生很大的外吸力,人体有被吸出舱外的巨大风险。同时,驾驶舱内会面临失压、低温和高噪音等诸多问题,这对飞行员的操作和乘客的安全都构成了极大威胁。
回顾过往,类似的飞机风挡玻璃破裂事件并非个例。2018 年,川航 3U8633 航班在重庆起飞后没多久,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。在 9800 米的高空,瞬间失压,驾驶舱温度骤降至零下 40 摄氏度,在如此生死关头,英雄机长刘传健凭借着超强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,沉着果断处置险情,最终成功备降,确保了机上 128 名机组人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。
后来调查报告显示,本次事件最大可能原因是飞机右风挡封严可能破损,风挡内部存在空腔,外部水汽渗入并存留于风挡底部边缘,电源导线被长期浸泡后绝缘性降低,在风挡左下部拐角处出现潮湿环境下的持续电弧放电,电弧产生的局部高温导致双层结构玻璃破裂,风挡不能承受驾驶舱内外压差从机身爆裂脱落。
再看这次曼谷飞重庆的航班,亚洲航空在 7 月 18 日发布情况说明,确认 FD552 航班在飞行途中遭遇天气原因导致的颠簸后,已于当天 18:00 安全降落重庆。此次天气事件导致飞机部分受损,需按航空公司安全规程进行技术检查与维护,这也使得原定返程的重庆 — 曼谷(廊曼)FD553 航班时间被迫调整。
受影响的乘客已获安排酒店住宿、餐饮及地面支持服务,并改签至 7 月 18 日 12:52 起飞的 FD553 航班。虽然航空公司做出了相应的安排,但对于经历了这场惊魂的乘客们来说,心理上的冲击恐怕一时难以消散。
这件事也让我们不禁思考,在面对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时,航空公司和相关部门该如何更好地保障飞行安全?飞机的日常检查和维护是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?
对于乘客而言,当遇到类似紧急情况时,又该如何保持冷静,配合机组人员保障自身安全?每一次航空安全事件,都像是一记警钟,提醒着我们航空安全无小事,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关乎生死。希望航空公司和相关部门能够以此为契机,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,完善应急预案,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心出行。
对于此次事件,您有什么想说的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!
粤友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